近日16部委聯合印發的《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》正式對外公布,凸顯了煤電去產能任務的急迫性和艱巨性。專家呼吁進一步推進煤電去補貼政策,加速降低產能過剩風險。
華北電力大學、中國電力圓桌項目近日在京舉辦了“十六部委煤電去產能政策落地座談會”,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在會上發布了《發電計劃放開、煤電去補貼與擱淺資產處置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,探討和量化分析了發電計劃放開對煤電去補貼的影響,同時就加快煤電去產能提出了建議。
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˙白克力此前曾表示,當前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刻不容緩,煤電轉型升級發展勢在必行。正是基于此,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。2017年4月《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》正式下發,明確了發用電計劃放開的推進路線圖。近日16部委聯合印發《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》,進一步提出了化解煤電產能過剩、支持煤電整合等政策。
“煤電在我國能源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,發電計劃放開、煤電去產能都必然會對煤電行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。”袁家海說,長期以來,計劃保護給煤電企業帶來了一系列顯性或隱性補貼,這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化石能源補貼,是現行體制給燃煤發電提供的“制度性”保護。
報告中的數據顯示,2016年,燃煤發電因發電計劃及其配套制度而享受的補貼合計為3057億元,其中,環保電價補貼1194億元,對可再生能源的擠壓補貼171億元,價格保護補貼1692億元。隨著發電計劃的放開,煤電補貼將大幅削減至264億-302億元。計劃保護掩蓋了過剩煤電的資產擱淺問題。隨著市場放開,補貼逐漸取消,資產擱淺問題會逐步凸顯。
袁家海表示,發電計劃保護給煤電企業帶來的補貼,短期看對煤電企業有利,但從能源轉型的大方向來看則不利于電力行業轉型升級。高額補貼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。在可再生能源基金缺口較大的情況下,煤電卻能享受高額補貼,其助推的煤電投資沖動與中國能源轉型方向背道而馳。16部委煤電去產能政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,有助于為正在啟動的電力市場培育有序的競爭環境。隨著發電計劃的放開,失去了計劃保護的煤電在市場環境下競爭力將會降低,有利于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和電力低碳轉型。
報告建議,科學把握發電計劃放開下的煤電去補貼節奏。針對發電計劃的電量和價格補貼,建議政府把握發電計劃放開的進度,既要關注發電計劃放開所釋放的改革紅利,也要關注煤電企業的承受能力,在二者之間適當平衡。另外,鑒于國務院近期明確要求逐步降低環保電價,國家應盡快明確環保電價降低和最終退出的時間表。